加拿大勞動力市場表面上依舊保持韌性,但代際斷裂正在迅速擴大,不容忽視。青年失業率已攀升至以往常與經濟危機掛鉤的水平,而老一代人仍在繼續尋找並保持就業。在不少經濟學家看來,這並非普通的周期性波動,而是一種結構性失靈。它可能切斷年輕一代實現家庭組建、儲蓄和置業等財務目標的路徑,而這些目標既支撐社會流動性,也維係著房地產市場的長期健康。

青年失業的根源

青年失業率上升背後既有人口結構因素,也有技術進步的衝擊。2022年至2024年間,非永久居民(尤其是國際學生)的湧入,使勞動力供給大幅增加,遠超新增就業崗位的承載力。兼職和入門級崗位的競爭加劇,令青少年難以找到季節性工作,應屆畢業生更難獲得穩定的長期職位。

與此同時,技術變革正在重塑就業市場。零售和服務業曾是年輕人進入勞動力市場的“跳板”,如今卻在不斷被自動化取代;而商業支持和研究類崗位,也逐漸被人工智能重塑。年輕一代職業階梯的第一級正在消失。

對住房市場的衝擊

這種失業一代的影響遠不止體現在就業統計數據上,還直接波及住房需求。缺乏穩定收入,使年輕人不得不推遲離開父母的住所、推遲成家,更無法購房。租賃市場雖然吸納了一部分需求,但更多年輕人隻能選擇合租或共享住房。

對多倫多、溫哥華等大城市來說,衝擊尤為明顯。國際學生的集中不僅加劇了求職競爭,也讓入門級住房需求更加脆弱。如果政策製定者僅從“增加供應”的角度考慮住房負擔能力,就會忽視更深層次的問題——住房需求依賴於潛在買家的經濟安全感和穩定性。

首次購房者通常來自年輕一代,他們是推動換房鏈條、維持市場流動性的關鍵環節。如果這一群體長期缺席,加拿大房地產市場的複蘇將受到拖累。

暫時挫折還是代際斷裂?

問題的關鍵在於,這究竟是暫時的就業困境,還是長期的代際斷裂。部分跡象仍帶來謹慎的樂觀:隨著學生簽證上限的生效,移民增長已放緩,勞動力市場的壓力會有所緩解。技術變革雖然短期造成不穩定,但曆史經驗表明,它也可能催生新的就業崗位。如今被迫“出局”的年輕人,未來或許會成為推動人工智能和生產力提升的中堅力量。

但如果任由青年失業率長期高企,其代價是沉重的。這意味著年輕一代的收入增長將長期乏力,財富積累能力受損。而在房地產市場,這種趨勢將造成一個長期代表性不足的群體,進而削弱需求基礎,拖慢整體市場複蘇。

政策需要協同發力

要應對這一挑戰,教育、移民、勞工和住房政策必須協同推進。招收大量國際學生的大學需要確保能夠提供相應的就業通道;政府在推動技術革新的同時,也必須同步投資於技能培訓和職業再教育;住房政策不僅要增加供應,還要確保未來的購房者真正具備支付能力。

近年來,加拿大的住房辯論往往簡化為供給側的“算術題”,仿佛隻要增加住房數量就能解決負擔能力問題。但青年失業率的上升揭示了這種思路的局限性。住房市場的根基是勞動者,當年輕人在經濟中失去位置時,他們同樣會在住房市場中缺席。

如果這一斷層得不到修複,加拿大住房負擔能力的根基將岌岌可危。

文章來源:https://storeys.com/youth-unemployment-housing-market-canada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