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美國總統唐納德·特朗普對中國商品實施高達145%的關稅,越來越多企業正在將原本銷往美國的中國製造商品改道運往加拿大,以規避貿易壁壘並“暫避鋒芒”。這股物流重定向潮帶來了更便宜的進口商品,卻也引發了對加拿大倉儲資源緊張和本地製造業被削弱的擔憂。

圖片來源:Carlos Osorio/Reuters
貨運量飆升50% 多地保稅倉告急
根據全球物流平台Flexport的數據,僅4月中旬的一周內,中國發往加拿大的貨運量激增了50%。大量企業正將商品存放於加拿大各地保稅倉,希望通過延遲完稅實現暫時避稅的目的。
保稅倉允許商品在未繳納進口關稅的情況下存儲,有效作為企業在貿易戰中的“緩衝區”。在卑詩省本拿比市,**18 Wheels Warehousing & Trucking Ltd.**的首席執行官Michael Kotendzhi表示,近期谘詢量“每天都在上升”。
在多倫多,A&A Customs Brokers和Orbit Brokers等清關公司亦接到多起關於“改道加拿大或墨西哥”的詢問。盡管部分法律顧問預測關稅將很快撤銷,但業內人士警告,等待時間及倉儲成本可能高於繳納關稅本身。
保稅倉成本高昂 存貨恐被賤賣
Orbit Brokers總裁Clayton Castelino估算,加拿大保稅倉的平均日租金在每個貨櫃200至250加元之間,意味著一周至少要花費1,750加元。這讓許多企業不得不選擇將商品在加拿大市場低價銷售,取代長期存倉。
加拿大的倉儲能力亦面臨極限。滑鐵盧大學供應鏈與物流教授Jim Bookbinder指出,加拿大保稅倉數量有限,即使普通倉庫也在經曆客戶激增。漢密爾頓的3D Warehousing & Logistics總裁Lauren D’Amico表示,4月以來有近四成新客戶谘詢的內容都與規避關稅有關。
便宜商品或將湧入加拿大市場
大量低價商品可能最終流入加拿大消費市場。雖然這對消費者而言意味著更低的價格,但也可能帶來副作用。
Castelino指出,這種傾銷行為與特朗普加稅的初衷背道而馳——原本意圖保護美國製造業,結果轉而衝擊加拿大本地產業。
舒立克商學院副教授Isik Bicer也警告,由於美國與加拿大的市場偏好不同,一些原計劃銷售至美國的SKU在加拿大並不適銷對路,最終可能造成庫存貶值、滯銷甚至廢棄。
即便貿易戰結束,企業面臨的挑戰可能仍未解除。Kinaxis公司商業運營總裁Mark Morgan指出,隨著物流渠道重新開啟,加美兩地可能出現集中性貨物回流,短期內運輸需求激增將推高國際運費,進一步擾亂供應鏈穩定。
文章來源:https://www.theglobeandmail.com/investing/personal-finance/article-businesses-are-rushing-to-reroute-goods-to-canada-in-a-move-that-might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