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場以人工智能(AI)為核心的國家轉型。由數字創新部長領導的“國家人工智能戰略工作組”日前正式啟動,並設下僅30天的任務周期,要求製定一份涵蓋監管、資金、算力、人才和應用的戰略建議。部長提出要以“輕監管”建立信任,以資本扶持初創企業,以政府采購支持本土AI產品,同時建設可負擔的算力基礎設施與人才培養體係。這一係列舉措標誌著渥太華正將AI視為推動未來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核心動力。

經濟增長困境的警示
然而,AI戰略背後的真正動因,是加拿大持續多年的生產力危機。過去半個世紀裏,加拿大勞動生產率增長在G7國家中長期墊底。近年來,人均實際GDP甚至出現下降,意味著普通加拿大人的生活水平正在倒退。這種趨勢不僅威脅到家庭收入,也削弱了支撐國家形象的公共服務——從全民醫保到教育體係。幾十年的傳統創新政策未能扭轉這一頹勢,要實現真正的突破,就必須走出舊路,擁抱一種更具顛覆性的力量。
AI不隻是產業,而是全民工具
人工智能被認為是改變這一局面的關鍵。部長提出的“五大支柱”——信任、資本、客戶、算力與人才——為AI生態奠定基礎,但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:AI不應被局限為一個產業,而應被理解為類似電力、互聯網般的“通用技術”。它不僅屬於實驗室或科技公司,而應滲透進每個行業、每個崗位、每個普通人的日常工作中。加拿大若想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占據主動,必須從“研發驅動”轉向“應用驅動”,將AI真正融入國民經濟結構。
賦能個人,而非少數精英
如今,大型語言模型的普及與開源算法的出現,讓AI的使用門檻急劇降低。計算成本下降、開放模型可用,這為全民使用AI提供了曆史性機會。問題已不再是“是否要做AI領軍企業”,而是“如何讓農民、教師、小企業主、創業者都能用上AI”。真正的競爭力不在少數企業的領先技術,而在全民的廣泛采用和應用能力上。世界各國已開始在“AI教育”上搶跑:新加坡將AI素養視為公民必備技能,英國承諾為數百萬勞動者提供AI培訓,台灣正推動數十萬教師與學生學習AI。相比之下,加拿大必須加快腳步,把AI學習和實踐納入國家計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