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Buy Canada”运动:重塑国家信心的政治信号
加拿大总理马克·卡尼(Mark Carney)上月高调启动“Buy Canada(买加拿大货)”运动,呼吁政府与企业优先采购本国产品,推动国家供应链回流。这项政策被视为卡尼政府版的“经济民族主义”宣言,目标是让加拿大成为“G7中最强的经济体”。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、美国重启关税壁垒的背景下,卡尼试图以“自给自足”的经济战略重塑国内制造与投资信心。


经济下行压力加剧,出口疲软成最大挑战
然而现实并不乐观。最新数据显示,加拿大第二季度经济意外萎缩,出口较第一季度下降7.5%。能源、汽车与矿产领域受美国关税政策冲击尤为严重。尽管政府推出刺激方案,企业投资和生产活动仍显谨慎。分析人士指出,“买加拿大货”虽具象征意义,但短期内难以逆转贸易依赖和产业空心化的结构性问题。

重大项目办公室成立,加速审批吸引资本
为推动投资回流,加拿大政府已成立“重大项目办公室”(Major Projects Office),以加快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审批流程,鼓励养老金和私人资本参与国内建设。与此同时,渥太华还计划降低市政公用事业的公有制门槛,从原先90%的限制下调,允许更多私人投资介入。这被视为为养老金资金“回流国内”铺路的关键一步。

专家:民族经济战略需谨防“政策过热”
经济学家警告,“Buy Canada”若缺乏竞争机制与创新支持,可能导致资源错配和成本上升。前央行副行长保罗·博德里(Paul Beaudry)指出,政府在引导资金回流国内时,应以激励为主,而非强制,否则易滋生“裙带资本主义”,削弱长期效率。一些基金经理也担心,政治压力可能迫使养老金偏离“收益最大化”原则。

民众期待实效:爱国消费能否带来真实红利?
从消费者角度看,“买加拿大货”在民间获得一定共鸣。民调显示,超过六成加拿大人愿意为国产产品支付略高价格,以支持本地经济。但市场专家提醒,单靠口号难以持续推动增长,真正的关键在于提高生产率与企业竞争力。只有当“Buy Canada”从口号变为系统性产业政策,才能让爱国情怀转化为经济动力。

结语:民族主义经济实验,成败仍未可知
卡尼政府的“买加拿大货”运动,既是一场经济自救,也是一场信心重建。它能否带动投资回流、提振就业,还需时间验证。面对外部关税压力与内部增长疲软,加拿大正处于选择的十字路口——是打造独立强韧的经济体系,还是陷入保护主义的幻觉?答案,取决于未来数季的增长曲线与政策执行力。

来源:Canada tells pension funds to invest at home in age of ‘economic nationalism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