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府新招:標準化設計加速建房

加拿大政府最新推出的“住房設計目錄”(Housing Design Catalogue),由加拿大房貸與住房公司(CMHC)負責製定,目標是在全國範圍推廣50款“預審批”房屋藍圖,涵蓋排屋、多戶住宅及附屬套房(ADU)。這項計劃被稱為加快住房建設的“捷徑”——統一設計、減少審批流程,讓開發商和市政府能更快動工,以緩解住房短缺與審批積壓問題。Carney表示,這些設計“簡單、實用、成本低”,旨在幫助更多家庭更快擁有可負擔住房。


公眾炸鍋:從“可負擔”到“像軍營”?

然而計劃一公布,社交媒體瞬間炸開鍋。網友紛紛吐槽這些樣板房“千篇一律”、“毫無靈魂”。

有人調侃它們像“北歐監獄”或“東歐社會主義公寓”,也有人諷刺這是“加拿大版的盒子社區”。

更有評論指出,這些小戶型(起步僅493平方英尺)根本無法滿足家庭生活需求——“設計再快,也別快成倉庫。”

政策初衷:建得快、住得起

盡管批評聲浪洶湧,政策的出發點仍是現實的。加拿大的住房危機已愈演愈烈——審批慢、建房貴、供應滯後。政府希望通過標準化設計降低成本、縮短建造周期,讓開發商可以直接套用藍圖,不必每個項目都重新設計、報批。這種“模塊化”方案在美國、日本等地已有先例,有助於在城市內部提升密度、推動小型住宅項目落地。

分歧焦點:速度與品質能否兼得?

支持者認為,這種“快建模式”能真正帶來新供應,讓中低收入家庭“有房可住”;但批評者擔憂,這樣的設計可能催生“千城一面”的冷漠社區,忽視居住體驗、自然采光與公共空間。他們認為,住房不僅是居所,更是社會結構的一部分,“不能為了數量犧牲生活質量”。房子能建得快,人心得跟得上Carney的“住房設計目錄”無疑是一場政策層面的創新嚐試——它讓“建得起”成為可能,卻也引發“住得好”的擔憂。在房荒與高房價的現實夾縫中,加拿大的住房政策正在尋找平衡:如何在速度、成本與品質之間,找到不讓人覺得自己住在‘盒子裏’的答案。

內容來源:

https://www.narcity.com/canada-housing-design-catalogue-mark-carney-reaction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