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拿大的住房市場從短缺到過剩的轉變速度比你所說的“投機泡沫”還要快。Desjardins經濟學家Kari Norman指出,上個月新屋開工量大幅下降,而新屋建築許可數量創下曆史新高——這表明加拿大住宅市場正在經曆罕見的“供過於求”局面,問題的根源在於需求萎縮,而非供應不足或審批繁瑣。

Norman提出了一個領導層避而不談的問題:加拿大是否真的有能力消化這些供應?

住宅建造許可在8月激增至近35萬套,創曆史新高。早在2020年前,許可量已處於高位,而低利率催生的房地產狂熱更是讓其飆升至天際。

然而,新屋開工量卻在下滑。經季調的年化開工量(SAAR)在8月跌至245,800套,較7月下降16%。許可與開工之間的差距史無前例——直接削弱了“繁文縟節是主要瓶頸”的說法。

這不是供給問題,而是需求問題。

Norman將許可激增與未被消化的庫存上升進行對比——尤其是在公寓領域。8月未售出單位接近12,000套,比長期均值高出約50%。這是至少25年來最大的一次竣工但未售房源過剩,給曾被認為“不可撼動”的板塊亮起紅燈。整整一代人從未見過如此規模的竣工空置房。即便是單戶住宅,盡管未售庫存增加,但水平仍相對健康。

這是加拿大房地產市場罕見的動態。過去,大部分新房在預售階段就被投資者買走,從而降低開發商風險。但如今這一模式明顯失效——開發商正被迫持有曆史規模的竣工房,卻無人問津。

加拿大房地產:供應過剩,需求還會回來嗎?

不斷攀升的庫存清楚表明:當前價格水平下,竣工房供應與需求嚴重錯配。大量新房正在供應管道中排隊,但Norman拋出的關鍵問題是:加拿大真的消化得了嗎?

樓花需求幾乎枯竭。多倫多等主要市場的新屋銷售跌至曆史低點。同時,現有房源的新掛牌量也創下新高,進一步加劇市場供給泛濫。

那些政府部門依然堅稱“多建房”能解決住房問題,理由是所謂“供給不足”。他們甚至每年投入數十億加速供應。但數據卻顯示相反:在當前價格下,房子其實是供過於求的。房價依然讓普通買家高不可攀,而投機客也失去了繼續加杠杆的能力。

按常理,供應過剩應導致房價下跌,但建築成本卻持續上漲。這給開發商利潤帶來壓力,限製了其降價空間。於是出現了奇怪的局面:需求崩塌,但建造成本卻紋絲不動。

更諷刺的是,政府原本號稱為“住房可負擔性”而推出的建設刺激計劃,實際上卻在支撐成本。基建開支穩定了原材料需求,卻讓本應的下跌的價格得到了政府的支撐。結果,這看起來不像是“住房計劃”,更像是人為設立的價格底線。

文章來源:https://betterdwelling.com/canadian-real-estate-went-from-a-shortage-to-surplus-starts-plunge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