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國際貿易關係日益緊張的背景下,加拿大再次被卷入與美國的關稅衝突。面對特朗普政府對加拿大商品征收高達25%的關稅,聯邦政府迅速回應,對300億元的美國產品加征報複性關稅,並誓言“你若加碼,我也奉陪到底”。

但問題在於:我們真的在“反擊”嗎?還是實際上在懲罰我們自己?

《國家郵報》今日發表社論,由加拿大納稅人聯盟聯邦總監Franco Terrazzano撰寫,指出與其對美實施報複性關稅,加拿大更應通過減稅刺激國內經濟,降低國民負擔

報複關稅:讓自己買單的“反擊”

從經濟邏輯上講,關稅的本質是稅收。當美國對加拿大商品加征關稅時,最終埋單的是美國的消費者。同樣道理,加拿大對美國產品加征關稅的代價,最後也會轉嫁到加拿大的消費者和企業頭上。

數據顯示,美國的關稅預計每年將讓每位加拿大人損失約1300加元;而如果加拿大實施報複性關稅,這一數字將升高至1900加元

我們所謂的“反擊”,更多時候隻是在傷自己。

加拿大處於劣勢地位,報複更危險

相比美國,加拿大對美貿易的依賴程度遠高得多。我們77%的出口面向美國,63%的進口來自美國。而在美國貿易總量中,加拿大僅占不到20%。

經濟學者早已指出,加拿大在貿易戰中沒有太多“換手空間”。多倫多大學教授約瑟夫·斯坦伯格直言不諱:“報複會輕微影響美國,卻可能對加拿大經濟造成深遠打擊。”

特朗普已露出裂痕 加拿大應化解而非硬碰

令人關注的是,美國國內已出現政策反彈。在美國農場主的強烈抗議下,白宮下調了對鉀肥的關稅。而部分加拿大商品也獲得臨時關稅豁免。

換句話說,特朗普並非不可撼動,但我們要贏得這場博弈,不一定非要通過對等報複——更明智的做法,是讓自己變得更具吸引力、更有競爭力。

加拿大應該怎麼做?減稅,是最直接的應對之道

我們需要做的,是重塑加拿大的經濟基礎。以下幾點,是刻不容緩的改革方向:

  • 取消碳稅:去年碳稅帶來的經濟損失高達120億加元,在當前壓力下,它更像是一塊絆腳石;
  • 撤銷資本利得稅納入率上調計劃:該措施若實施,未來將帶來近900億加元的經濟損失,並擠壓創業和投資空間;
  • 推動全面減稅:根據稅務基金會的報告,加拿大在38個OECD國家中,個人所得稅競爭力排名第31,企業稅競爭力排第26,均落後美國;
  • 削減政府開支:疫情前後,聯邦支出創新高,卻未見效益同步增長;
  • 拆除國內貿易壁壘,推進自然資源開發:目前,加拿大每年因省際壁壘損失約2000億加元,2015年以來有超過6700億加元的資源項目被叫停或撤回。

減稅,不隻是經濟手段,更是戰略選擇

與其陷入報複性關稅的惡性循環,不如將危機轉化為改革的契機。我們可以通過係統性減稅和放鬆管製,讓加拿大成為北美最具吸引力的營商地帶,從而反製特朗普式關稅強硬——不是用關稅回擊,而是用經濟活力“挖走美國的午餐”。

與其情緒化回應,不如戰略性布局。面對貿易衝突,我們不應隻問“如何還手”,而應思考“如何前行”。

文章來源:https://nationalpost.com/opinion/franco-terrazzano-canadians-needs-tax-cuts-not-retaliatory-tariff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