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國最高法院11月5日迎來一場重量級聽證會,焦點是特朗普政府以“國家緊急狀態”為由,對包括加拿大、中國在內的多國征收關稅的合法性。這起案件不僅關係到數百億美元的進出口稅款,更可能重塑美國總統在貿易政策上的權力邊界。

法官質疑:總統能替國會征稅嗎?

聽證持續兩個半小時,特朗普政府的律師面對來自自由派與保守派法官的連番追問,場面一度緊張。多名大法官直言不諱地質疑總統是否有權在未經國會批準的情況下,以《1977年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》(IEEPA)為依據,大規模征收關稅。首席大法官約翰·羅伯茨尖銳地問道:“關稅曆來是國會的權力核心。總統怎麼能單方面決定要向全國企業征稅?”保守派大法官尼爾·戈薩奇則警告:“一旦總統擁有這樣的權力,就再也收不回來了。”特朗普政府的代表辯稱,關稅是“國家安全手段”,並非稅收行為,因此屬於總統的行政權限範圍。然而,多位法官明顯不買賬,暗示如果這種解釋成立,總統未來可以繞過國會直接操控貿易政策。

“退款大難題”引發新擔憂

除合法性外,法官們還討論了一個棘手的後果——如果法院判定關稅違法,該如何退還已征收的巨額稅款?大法官艾米·科尼·巴雷特直言:“這將是一場災難。怎麼退款?要退給誰?每家公司都要單獨申請?”原告律師尼爾·卡蒂亞爾承認程序“複雜得令人頭痛”,但強調“困難不能成為無視法律的理由”。目前已有三家聯邦法院判定特朗普政府的關稅違反憲法授權原則,但暫未立即廢除征稅措施,等待最高法院最終定論。

影響或波及全球貿易格局

專家指出,這場官司遠不隻是美國內部的法律之爭。若最高法院裁定特朗普越權,未來美國總統將難以再以“緊急狀態”為借口發動貿易戰,這對加拿大等主要貿易夥伴而言是利好消息;但若特朗普勝訴,總統行政權力將顯著擴大,未來任何白宮政府都可能再次以國家安全名義征稅。布魯金斯學會經濟學者艾倫·米勒分析稱:“這是美國貿易憲製的分水嶺。敗訴將限製總統的單邊行動權,而勝訴則意味著行政權淩駕於國會之上。”

裁決仍待明年出爐

最高法院尚未作出裁決,預計將在2026年上半年公布最終判決。無論結果如何,這場官司都將成為美國憲政史上最具分量的貿易案件之一。這場辯論不僅是關稅之爭,更是對“行政權力邊界”的終極拷問。總統能否繞過國會發動“經濟戰爭”?答案或將決定美國未來幾十年的貿易秩序,也牽動加拿大與全球市場的神經。

內容來源:

https://www.politico.com/news/2025/11/05/supreme-court-examines-complications-if-trump-tariffs-are-refunded-006378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