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對獨立審查報告建議投入高達1.3億加元升級掃雪體係,多倫多市府最終選擇“量力而行”。市政經理保羅·約翰遜(Paul Johnson)在提交給市長鄒至蕙(Olivia Chow)執行委員會的報告中明確表示:高成本掃雪方案“無預算空間”,城市將依托現有資源,逐步改善冬季清雪效率。

高額改造方案被擱置

由 Municipal VU Consulting Inc. 完成的獨立審查指出,若要徹底提升清雪能力,需投入1.3億加元用於新設備、人工與運營體係建設。但市府認為,多倫多並非每年都遭遇大規模暴雪,維持全年高強度清雪準備“代價過高”。報告建議改采“靈活響應”模式——在現有合約周期內,優先強化應急調度與設備維護。

成立專職“冬季服務單元”

作為折中方案,市府擬新設“冬季與季節性服務科”(Winter Services Unit),配備18名專職人員(含10個新崗位與8個重組崗位),預算約130萬加元,計劃在2026年預算中納入審批。屆時,該團隊將負責統籌暴雪預案、設備調度及市民反饋處理,逐年優化清雪績效。

掃雪機製提前觸發

為避免“被動清理”,新方案提出當降雪達8 厘米時,便在高優先級區域(如主幹道、醫院周邊、公交線路)提前啟動清雪作業。同時,市府已為雪季添置25台設備,包括前端裝載機、除雪機及融雪裝置,以增強應急能力。

市長承認舊體製“讓居民失望”

鄒至蕙在致執行委員會信中直言,舊係統“辜負了居民期待”。她表示,今年冬天市府將取消“311停機期”——即雪災期間無法報修的舊規定,取而代之的是實時“數字指揮中心”,居民可隨時上報積雪問題,係統將即時調度人員處理。

多倫多此次放棄一次性重構,轉向“分步優化”,反映出城市財政的緊繃現實。在通脹與服務壓力並存的背景下,市府選擇“以時間換資金”——通過管理精細化和科技手段提升效率,而非追加巨額預算。

不過,對於經曆過連場暴雪的市民而言,問題仍在:沒有大投資的“新機製”,能否撐過下一個嚴冬?

內容來源:

https://www.ctvnews.ca/toronto/article/no-room-in-the-budget-for-costly-changes-to-snow-clearing-operations-torontos-city-manager-says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