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拿大樓市正處在一個罕見的關鍵時刻——不僅僅是經濟周期的拐點,更可能是一個長達 60 年結構周期的轉折點。最新數據顯示:公共交通收入恢複了,但人卻沒有回來,而這背後牽動的,正是加拿大房地產價值體係最核心的一環:交通與居住模式的根本關係。在房價高速飆升、居住成本失衡、人口結構轉變的背景下,這個曾經支撐城市價值的“黃金邏輯”,正在悄悄鬆動。

公共交通回暖?隻是假象
加拿大城市交通機構 2025 年 9 月的收入達到 3.53 億加元,幾乎回到 2019 年疫情前水平。然而乘客量卻隻有 1.345 億人次,比疫情前 仍少 18%。
人口呢?
2019–2025 年,加拿大新增了 385 萬人。按正常情況,這應帶來數千萬級的新增乘客量,但現實卻是:人更多了,坐車的卻更少了。
這意味著什麼?
並不是“交通不夠方便”或“服務質量下降”,而是城市的居住結構變了。
為什麼公共交通突然“不香了”?
1. 房價把核心使用者“擠出去”
靠近地鐵、輕軌的房價漲幅遠超城市平均水平,原本最依賴公共交通的中低收入群體被迫遷往遠郊或更便宜的省份(如大量年輕人遷往阿省)。
結果是:能 afford 核心區房價的人,不是公共交通的核心用戶。
高收入者的時間成本更高,傾向於開車、打車、Door-to-door 的方式來節省通勤時間。
2. 房價越高,交通價值越“失真”
交通溢價(Transit Premium)原本基於經濟學中的“時間價值”。但當房價漲到一定程度後,這個溢價不再合理。
英國研究顯示:新地鐵開通後,房價隻會提前上漲一次,然後停滯長達 15 年。
加拿大過去十年的快速升值,讓交通溢價面臨同樣的“透支”風險。
三大經濟周期正在同時拐頭
加拿大房地產正在經曆罕見的“三周期疊加”:
① 10 年周期:信貸收緊 → 房價下行壓力增大
• 通脹仍高
• 破產率上升
• 居民負債壓力持續
這些都暗示短期房地產仍在下行階段。
② 30 年世代周期:主力購房群體正在老化
千禧一代已從“剛需與租客”進入“換房、育兒、郊區化”階段,對交通依賴下降,居住偏好改變。
③ 60 年結構周期:城市模式、交通工具、價值邏輯正在重寫
曆史上每個長周期都會伴隨城市機能變化:
• 汽車時代
• 地鐵時代
• 互聯網與遠程時代
• AI 驅動的城市再定位
當城市邏輯發生變化時,以往的價值錨點(如交通)可能不再穩定。這就是為什麼“交通溢價”正在失效的風險越來越高。
當“交通不再是核心價值” 會發生什麼?
這對房地產來說將是重大轉折。
1. 交通沿線的高溢價區可能出現價值重估:不是暴跌,而是 增長停滯 + 溢價收縮。
2. 遠郊與外省城市仍將繼續吸引年輕家庭:因為居住成本差距過大,即使增加通勤時間也合理。
3. 公共交通未來可能進入“財政壓力期”:收入靠漲價維持,但核心客群萎縮,一旦財政補貼減少,服務質量可能進入“惡性循環”。
人口結構在變、通勤模式在變、交通使用者的經濟基礎也在變。過去 20 年推動大城市房價上漲的“地鐵紅利”、“交通溢價”,正在經曆一場深刻的考驗。
來源:
https://betterdwelling.com/canadian-real-estate-nears-end-of-60-year-cycle-transit-use-is-the-risk-sign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