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經濟越不穩,加拿大人反而更想買房?2026 房市會逆襲嗎?

2025 的經濟充滿起伏,但最新展望顯示:更多加拿大人把“買房”列入明年目標。報告指出,10% 的居民計劃在未來一年購房,其中一半是首次入市者,住房需求並未被利率與通脹打敗。庫存上升、價格趨穩,讓2026年成交量有望增長 3.4%。在動蕩中習慣不確定的買家、家庭與新移民的持續入市,以及長期供需失衡的結構矛盾,正共同推動需求回流。盡管經濟前景混沌,房地產依然是最能帶來安全感的資產載體。

OpenAI 爆出數據泄露!哪些用戶可能受影響?

OpenAI 確認其分析合作夥伴 Mixpanel 遭入侵,攻擊者未經授權導出部分資料,導致 API 用戶信息外泄。個人版 ChatGPT 用戶完全未受影響,受波及的僅限企業與開發者的 API 帳號,且無聊天記錄、提示詞、API 密鑰或付款資料被曝光。泄露內容主要包含姓名、郵箱、粗略地理位置與瀏覽器設備資訊,屬“身份型數據”而非內容層級風險。事件發生後,OpenAI 已將 Mixpanel 從所有產品中移除,並提醒受影響用戶警惕未來可能出現的釣魚郵件。在版權訴訟與監管壓力逐漸升溫的背景下,這起安全事故無疑進一步加重了外界對 OpenAI 的審視。

經濟越動蕩,加拿大人反而更想買房?2026 房市會逆襲嗎?

最新展望顯示,即使通脹、裁員與關稅讓 2025 年充滿不確定性,更多加拿大人卻把“買房”列為來年的目標,其中一半是首次購房者。報告預計,在庫存累積與價格趨穩的推動下,2026 年全國成交量有望反彈 3.4%。經曆長時間觀望後,買家正在逐漸適應“不確定就是常態”,重新回到市場。推動需求回升的,是家庭、新移民與退休族的穩固購買力,加上長期供需失衡與房地產作為家庭財富核心資產的地位。盡管經濟前景依舊複雜,買房意願的回升顯示,加拿大住房需求的底層動力仍然強勁。

GTA 哪兒買房最便宜?這些社區值得關注!

最新市場分析顯示,大多倫多地區有一批價格“友好”的社區重新進入買家視野,以樓齡較老但交通便利的公寓、輕裝修即可入住的中型住宅,以及靠近地鐵或 GO 站的老社區為主。北約克地鐵沿線、Don Mills–Victoria Park 的老公寓,仍是最經典的性價比板塊;士嘉堡靠近交通樞紐的區域,也因通勤可控與多元社區成熟而具吸引力。向外延伸至 905,奧沙華、皮克林、惠特比、密市、賓頓等地的老公寓與小型 freehold,更以更大空間與更低總價吸引預算有限的家庭。總體來看,這些“入門級”社區價格門檻低、供應相對多,但在樓齡、通勤與管理品質上需做取舍,對首次置業與“功能性上車盤”買家而言,是當前市場中少見的友好窗口。

B.C. 加倍提高空置稅,聯邦卻選擇取消:這項爭議政策還有效嗎?

BC 政府宣布自 2026 年起大幅調高投機與空置稅(SVT),外國業主稅率從 2% 提至 3%,本地居民從 0.5% 上升到 1%。這一決定與聯邦剛取消全國性空置屋稅(UHT)的方向完全相反,令外界重新質疑空置稅在當前市場環境中的必要性與有效性。雖然 SVT 推出初期確實讓數以萬計的公寓重返出租市場,但隨著庫存上升、需求轉弱,其對租賃供應與可負擔性的影響已不如過去。專家普遍認為,空置稅很難真正拉低房價,更多像一種“額外財產稅”,可能加重部分業主的負擔。若缺乏更大規模的非營利住房投資,即使調高稅率,也難以在冷卻中的市場產生結構性改善。

港大埔宏福苑致命大火:為何會燒成“史上最嚴重”?

宏福苑大火造成逾 65 人罹難、數十人失聯,成為香港數十年來最致命的住宅災難。火勢最初從外牆施工棚架與材料引燃,並沿竹棚架與保護網迅速向上蔓延,導致七棟大廈同時陷入火海。舊式建築缺乏噴水係統與煙霧探測器、樓層過高導致雲梯無法到達,加上高溫雜物阻擋救援,使居民逃生極其困難。警方已拘捕三名涉事工程負責人,懷疑外牆物料不符防火標準。事後政府宣布徹查所有維修大樓,並檢視外牆工程與棚架規範。這場悲劇暴露監管漏洞,也促使社會要求加速淘汰竹棚架、強化舊樓消防係統,並收緊高密度城市的維修期間安全規定。

2026 樓市能否逆風翻盤?最新預測給出“曙光”

隨著 2025 年接近尾聲,加拿大房地產市場終於出現止跌跡象。最新《2026 住房市場展望》指出,需求回流、庫存走高以及買家信心改善,將推動 2026 年全國成交量回升 3.4%。在更多買家認為房價將變得更可負擔、利率下行預期增強的背景下,首次置業者或將成為帶動複蘇的核心力量。庫存的持續累積,也為市場重新走向買賣平衡提供條件,並抑製價格出現快速反彈。整體來看,2026 年更可能迎來“溫和回暖”而非全面上漲,走勢仍取決於利率、就業與各地政策。但在價格下行、選擇增加的窗口期,的確為猶豫已久的買家帶來重新入市的機會。

省府與多倫多市就“限速攝像頭替代方案”再起分歧:巨大新警示牌引發爭議?

安省宣布以大型學校區警示牌取代自動測速攝像頭,但首批在多倫多試裝的標誌卻因尺寸過大無法安裝,引發兩級政府互相指責。市府稱標誌高達 7–8 英尺,現有杆體根本承載不了,需要省府補貼更換;省府則反駁,指市政府早已知情,應自行解決。渥太華與布蘭普頓也因標誌過大面臨同樣問題,凸顯此設計普遍難以落地。更令人擔憂的是,多倫多 641 個學校區中,僅 20 個獲得新標誌,其他地點暫無替代控速方案。隨著測速攝像頭被全面禁用,家長與安全倡導者擔心學校區出現“安全空窗”。圍繞安裝費用、標誌數量與替代措施的爭議仍在持續,省市雙方的下一步協調成為公眾關注焦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