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旺市(Vaughan)一個僅建成 3 年的新鎮屋社區中,超過 50 名業主突然收到總計 近 $2,000,000 的分攤賬單。原因不是裝修、不是升級,而是——社區地下的 雨水儲管係統塌陷,連帶把兒童遊樂場整個“吞”進去。

開發商、保險公司、工程報告之間各執一詞,責任未定,卻由業主先付錢?


社區遊樂場突然塌陷:幸無人受傷,但賬單更可怕

2024 年 6 月,社區遊樂場地面突然下沉,樹木傾斜、地面坍塌,所幸當時沒有孩子在場。

後續調查發現:

地下雨水係統可能存在安裝錯誤

工程結構未按圖施工,深度與位置不符

甚至疑似使用“臨時木板”作為支撐並未取出

一年半內,業主已收到三輪特別分攤(special assessment):

$7,843(工程評估 + 應急防護)

$16,000(進一步施工方案調整)

$16,000(修複工程,分三期支付)

合計 近 $40,000/戶。對於不少剛成家、剛有孩子的年輕業主來說,是沉重打擊。

開發商:施工沒問題

保險公司:索賠不通過

業主:那我們為什麼要買單?

調查結論相互矛盾——該開發商表示施工完全按指南完成;保險公司拒賠;

業主聘請的工程團隊卻指向施工瑕疵。

業主們眼下隻能先付錢,修複地下係統與地面結構,並繼續等待保險或法律進展。

現行製度的盲點:為什麼沒人能保護業主?

Vaughan 業主們提出了一個很多新房買家都擔心的問題:

“買 pre-con 本是為了省心,但出了結構問題,竟然沒人負責?”

當前保護機製的現實情況:

城市審批:隻審圖紙,不保證施工過程“每一步都合規”。

Tarion 保修:公共區域必須由 condo board 集體申訴;某些結構問題不一定涵蓋。

保險製度:可賠可不賠,取決於“損壞類型”。

Condo Act:即使未來追討成功,補償也先歸 condo 公共賬戶,而非業主個人。

換言之:

製度裏存在不少灰區,一旦出現施工瑕疵,業主往往成了第一責任人。

來源:

https://www.cbc.ca/news/canada/toronto/vaughan-townhomes-stormwater-collapse-special-assessments-9.699206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