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经济越不稳,加拿大人反而更想买房?2026 房市会逆袭吗?
2025 的经济充满起伏,但最新展望显示:更多加拿大人把“买房”列入明年目标。报告指出,10% 的居民计划在未来一年购房,其中一半是首次入市者,住房需求并未被利率与通胀打败。库存上升、价格趋稳,让2026年成交量有望增长 3.4%。在动荡中习惯不确定的买家、家庭与新移民的持续入市,以及长期供需失衡的结构矛盾,正共同推动需求回流。尽管经济前景混沌,房地产依然是最能带来安全感的资产载体。
OpenAI 爆出数据泄露!哪些用户可能受影响?
OpenAI 确认其分析合作伙伴 Mixpanel 遭入侵,攻击者未经授权导出部分资料,导致 API 用户信息外泄。个人版 ChatGPT 用户完全未受影响,受波及的仅限企业与开发者的 API 帐号,且无聊天记录、提示词、API 密钥或付款资料被曝光。泄露内容主要包含姓名、邮箱、粗略地理位置与浏览器设备资讯,属“身份型数据”而非内容层级风险。事件发生后,OpenAI 已将 Mixpanel 从所有产品中移除,并提醒受影响用户警惕未来可能出现的钓鱼邮件。在版权诉讼与监管压力逐渐升温的背景下,这起安全事故无疑进一步加重了外界对 OpenAI 的审视。
经济越动荡,加拿大人反而更想买房?2026 房市会逆袭吗?
最新展望显示,即使通胀、裁员与关税让 2025 年充满不确定性,更多加拿大人却把“买房”列为来年的目标,其中一半是首次购房者。报告预计,在库存累积与价格趋稳的推动下,2026 年全国成交量有望反弹 3.4%。经历长时间观望后,买家正在逐渐适应“不确定就是常态”,重新回到市场。推动需求回升的,是家庭、新移民与退休族的稳固购买力,加上长期供需失衡与房地产作为家庭财富核心资产的地位。尽管经济前景依旧复杂,买房意愿的回升显示,加拿大住房需求的底层动力仍然强劲。
GTA 哪儿买房最便宜?这些社区值得关注!
最新市场分析显示,大多伦多地区有一批价格“友好”的社区重新进入买家视野,以楼龄较老但交通便利的公寓、轻装修即可入住的中型住宅,以及靠近地铁或 GO 站的老社区为主。北约克地铁沿线、Don Mills–Victoria Park 的老公寓,仍是最经典的性价比板块;士嘉堡靠近交通枢纽的区域,也因通勤可控与多元社区成熟而具吸引力。向外延伸至 905,奥沙华、皮克林、惠特比、密市、宾顿等地的老公寓与小型 freehold,更以更大空间与更低总价吸引预算有限的家庭。总体来看,这些“入门级”社区价格门槛低、供应相对多,但在楼龄、通勤与管理品质上需做取舍,对首次置业与“功能性上车盘”买家而言,是当前市场中少见的友好窗口。
B.C. 加倍提高空置税,联邦却选择取消:这项争议政策还有效吗?
BC 政府宣布自 2026 年起大幅调高投机与空置税(SVT),外国业主税率从 2% 提至 3%,本地居民从 0.5% 上升到 1%。这一决定与联邦刚取消全国性空置屋税(UHT)的方向完全相反,令外界重新质疑空置税在当前市场环境中的必要性与有效性。虽然 SVT 推出初期确实让数以万计的公寓重返出租市场,但随着库存上升、需求转弱,其对租赁供应与可负担性的影响已不如过去。专家普遍认为,空置税很难真正拉低房价,更多像一种“额外财产税”,可能加重部分业主的负担。若缺乏更大规模的非营利住房投资,即使调高税率,也难以在冷却中的市场产生结构性改善。
港大埔宏福苑致命大火:为何会烧成“史上最严重”?
宏福苑大火造成逾 65 人罹难、数十人失联,成为香港数十年来最致命的住宅灾难。火势最初从外墙施工棚架与材料引燃,并沿竹棚架与保护网迅速向上蔓延,导致七栋大厦同时陷入火海。旧式建筑缺乏喷水系统与烟雾探测器、楼层过高导致云梯无法到达,加上高温杂物阻挡救援,使居民逃生极其困难。警方已拘捕三名涉事工程负责人,怀疑外墙物料不符防火标准。事后政府宣布彻查所有维修大楼,并检视外墙工程与棚架规范。这场悲剧暴露监管漏洞,也促使社会要求加速淘汰竹棚架、强化旧楼消防系统,并收紧高密度城市的维修期间安全规定。
2026 楼市能否逆风翻盘?最新预测给出“曙光”
随着 2025 年接近尾声,加拿大房地产市场终于出现止跌迹象。最新《2026 住房市场展望》指出,需求回流、库存走高以及买家信心改善,将推动 2026 年全国成交量回升 3.4%。在更多买家认为房价将变得更可负担、利率下行预期增强的背景下,首次置业者或将成为带动复苏的核心力量。库存的持续累积,也为市场重新走向买卖平衡提供条件,并抑制价格出现快速反弹。整体来看,2026 年更可能迎来“温和回暖”而非全面上涨,走势仍取决于利率、就业与各地政策。但在价格下行、选择增加的窗口期,的确为犹豫已久的买家带来重新入市的机会。
省府与多伦多市就“限速摄像头替代方案”再起分歧:巨大新警示牌引发争议?
安省宣布以大型学校区警示牌取代自动测速摄像头,但首批在多伦多试装的标志却因尺寸过大无法安装,引发两级政府互相指责。市府称标志高达 7–8 英尺,现有杆体根本承载不了,需要省府补贴更换;省府则反驳,指市政府早已知情,应自行解决。渥太华与布兰普顿也因标志过大面临同样问题,凸显此设计普遍难以落地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多伦多 641 个学校区中,仅 20 个获得新标志,其他地点暂无替代控速方案。随着测速摄像头被全面禁用,家长与安全倡导者担心学校区出现“安全空窗”。围绕安装费用、标志数量与替代措施的争议仍在持续,省市双方的下一步协调成为公众关注焦点。